吃肥行之古意盎然:景福宮、仁寺洞、雲峴宮
※吃肥行系列的食物全集錦在最後一篇,本文內不會詳述
這天早上安排的是首爾最重要的一站──景福宮。
一出地鐵站,就有一個迷你版的不老門供人拍照。不老門的原址在昌德宮秘苑裡,很淺顯易懂的,就是要走過的人青春不老,福壽延年。
即使是週五,景福宮依舊很多遊客,還有不少來戶外教學的中學生(一群韓國妹子站在一起,我笑稱這是首爾最美的風景)。抵達的時間正好錯過了守門將交接,有點遺憾。先大致走逛了一圈,想來我還未看紫禁城,就先來到景福宮,所以覺得挺大挺寬廣的,有點感動。
等到了中午十一點半開始聽導覽。韓國的導覽真的做得很好,語言完備不說,導覽員也都很專業。
整個景福宮是座北朝南,主要的宮殿都坐落在中軸線上:正殿勤政殿、早朝及處理政務的思政殿、分屬國王皇后的寢殿康寧殿和交泰殿(《擁抱太陽的月亮》裡煙雨和寶鏡爭的就是交泰殿的主人的位置)──兩殿中間的門為「兩儀門」,表示王與后分別為太極的兩儀。(有一個有趣的豆知識是,嬪妃侍寢,都是國王到她們的寢殿,和中國相反。)
王世子如旭日東昇,故住在東宮。而資善堂則是世子與世子嬪的住所。資善,意即培養善良的品性。矗立的資善堂是完全重建的,沒有真正的遺跡,其原本的基石展示在乾清宮東側。
勤政殿前的廣場,文官站東、武官站西,東班和西班,合稱兩班,所以韓劇裡常常聽到「兩班貴族」。廣場上立有品階石,共站九品,更後端的就站到門外。
景福宮是西元1395年朝鮮開國皇帝──太祖李成桂所建,於西元1592年倭亂時遭焚毀;如今可看到最古老的建築,是1897年興宣大院君才又重建的。在1910-1945年的日治時期,景福宮又遭到一次大肆的破壞,直到1990年才開始重建,如今都還在進行中。(好的,以上看得霧煞煞的人請回頭再看一次歷史簡介)
據說景福宮內原本是沒有草皮的,放眼所見的草皮都代表原先的建築,會慢慢地復原。雖然整個園區修葺得很新,我卻意外地不覺得反感,其一是他的新是歷史的一部分,其二是大概我韓國古裝劇看太多了。
勤政殿龍椅後方的畫,是10000韓元鈔票上的圖。紅日白月,表國王皇后;山為五行,浪為百姓。屋頂上有兩條七爪金龍,只有國王的角度才容易看見,據說是提醒自己不忘雄圖霸業。



或許是因為還在整建中,建築比較稀疏,覺得整個景福宮很寬敞,很美。但走到後來腳很痛了,又熱,實在沒有力氣去看故宮博物館。熱得沒胃口,毅然放棄了土俗村蔘雞湯,決定往仁寺洞去尋找茶屋。
仁寺洞是個熱鬧的區域,偏傳統一點點,有不少茶店和現代化的韓服服飾店,感覺相當好逛。可我一心在找我那間傳統茶屋,Google Map在這裡實在不管用,開口用英文大家又都退避三舍。又熱又累,有點生氣,好不容易找著了,卻覺得還好吧,就普通而已。出來稍逛了一下,媽媽說沒喝咖啡總覺得奇怪,我們便往耕仁美術館附設的傳統茶院,是個有點禪意的舒適地方。




宴會用的慶會樓,屋頂上是《西遊記》的角色塑像,用以避邪。沒錯,我也想不通。
乾清宮則是高宗為了擺脫興宣大院君的干政而建的寢宮。(再說一次,霧煞煞的人請回頭讀歷史簡介)

原先打算往昌德宮去,但半路剛好發現雲峴宮,就決定進去。相較於其他景點人滿為患,這裡相當幽靜,只有老師帶著一排幼稚園的小小孩來參觀。雲峴宮古意、書香氣濃厚,淡雅質樸、色調單純,令人心靜。但美則美矣,畢竟只是興宣大院君的居所,參觀起來比較沒什麼重點。拍了些照片後就回飯店去了,晚上準備和來韓國出差的于恬碰面。

這天走完,腦子有種knowledge overload的感覺,突然覺得自己從前小覷首爾、把它當個浮誇而淺薄的城市,實在太狹隘了。首爾的文化氣息比台南還要來得濃厚,也感覺得出來他們很珍惜所有,實在是很值得佩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