輿臺陪隸是比鄰:馬公歷史探訪
「三壺,則海中三山也:一曰方壺,則方丈也;二曰蓬壺,則蓬萊也;三曰瀛壺,則瀛洲也。」雖然有人說,蓬萊指的是台灣,但我寧願相信,澎湖原是古蓬壺。
Intern的最後一個月在胸腔外科,有三天年休還沒用掉。三天,不長不短的時間不好安排行程,一聽說有學長姊們在澎湖三總,沒想太多就決定往澎湖。上一次去澎湖是一兩歲的事,只剩照片,一點回憶也沒有。七早八早的就從台南航空站出發,抵達馬公也不過早上八點。先坐了奇貴無比的計程車(司機說:「妳從台灣來的呀?」聽了覺得很奇怪,但後來發現澎湖人似乎都會這樣說)到hostel丟包行李,租了機車就往早餐街去。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非假日,看一看早餐街的選擇其實並不多。我鎖定的目標牛雜湯,在我看清楚招牌錢就先碰上排隊的人龍。店家的動線奇亂無比,相當隨興。我善用了只有一個女生的優勢,很快找到了一家三口台北人併桌。
各個景點間,有許多婆婆媽媽團由導遊帶著,導遊奮力地解說,但婆媽們卻意興闌珊。反而肥了我,搭上順風車。我就這裡聽聽、那裡聽聽,聽來聽去竟然相當有收穫。
是一家親切的人,但聽他們不斷批評湯很油、餐點不好吃,一直有點想笑(看他們把湯上浮的一層薄油撈掉,真是好心疼啊太可惜了吧,不懂美食不如別吃……)。其實料雖然不如想像中豐富,但味道還不錯。
一路往中正路去,路上竟空空蕩蕩。中央街原來那麼小條,又異常難找,裡頭巷弄混亂,地圖實在無用,我只好開始到處亂鑽,但也是另一種趣味。在老街裡看見不少賣仙人掌冰的,然後,我這市區俗還是第一次看見楊梅!還有仙人掌和我沒見過的澎湖絲瓜!我邊走邊看邊傻傻地問老闆「這是什麼?」,實在是太無知了。

四眼井:明朝中葉所建。特殊之處是於井上加蓋再打四個洞,好處有幾個:
(1) 防止人掉進去
(2) 防落葉沙塵
(3) 防蒸散
(4)一次可以四人同時取水
(我在幹嘛,做高中筆記嗎?)
乾益堂:九十多年的老藥鋪,藥膳蛋很出名。但礙於天氣實在太黏膩太熱,我就放棄嘗試了……(要讓我不吃東西,多不容易啊)



西河印刷廠:在我閒逛的時候無意間闖入的,本還以為只是無名小店。直到老闆得意洋洋地拿出了我賭他絕對沒有的我的名字「絜」「歆」二字的活字墜子,才知道自己有眼無珠了!成立於1955年。
中央旅社:就在印刷廠旁,創立於1923年。
施工祠:施琅卒於康熙三十五年(西元1696年),隔年先建了施將軍廟,後來才於道光年間更名。我不知道腦子放哪去了竟然沒拍照。猶記小小的一間,在巷子裡。
萬軍井:就在施工祠的對面。聽到傳說是施琅以劍鑿地、鑿出水而成井,但是石碑上並沒有記載,只寫了「師苦無水,瑯禱於神,井湧甘泉」。
天后宮:這是我聽解說聽最久的景點了,其實每座廟宇都有很多學問,從歷史、民俗、信仰到建築工藝。若只是走馬看花相當可惜。天后宮就是媽宮,是馬公地名的由來。最早可考於西元1604年,明朝萬曆年間,當時稱天妃宮。而後施琅攻台,為了安撫民心,將勝利歸功於媽祖庇佑,因而奏請康熙敕封其為天后。
天后宮前原本就是海,據說澎湖是有填海造陸的,廟前的廣場地是壓艙石所鋪就。廟前階梯呈八卦狀,因為八卦可鎮地虎(地下鬼魅);但實際論,是因為地有斜坡,這個形狀較方便四面八方的信眾聚集。
在廟宇的建築傳統上,供奉的神明神職愈高,廟宇開門愈多,最多可開到五扇。兩側平民可走,靠內側是貴族及富人,正中只有神明和皇帝可行。澎湖的廟宇都沒有台灣本島常見的龍鳳柱,因為玄武岩沒有彈性,不能雕刻。
天后宮前殿門楣上有八仙木雕,取八仙慶壽之意,但因雙數屬陰,單數才屬陽,所以中間增設了一尊南極仙翁。屋頂上有一隻麒麟背八卦,寓天下太平。而兩側的四腳水龍,可鎮壓火災(另一說是,因為媽祖是海神,所以才如此設計)。
至於參訪廟宇的禮儀是放諸四海皆準的:「入龍喉,出虎口」。左青龍右白虎,左右判定是以正殿神明的面向為準。如果要找廁所,基本上廁所都在虎側!挺實用的小知識!
老街區踅完了一圈,便騎車往觀音亭。觀音亭始建於康熙三十五年(西元1696年),後來清法戰爭被破壞殆盡,直至近年才重建。據說廟前的石獅建於光緒十三年(西元1887年),原先擺在澎湖總鎮署。是石灰、糯米漿跟黑糖水塑成,民國二十四年才挪過來。很厲害地它們沒有長螞蟻(?)。
觀音亭正對著海,前方就是西瀛虹橋。正當早上十一點的烈日,去海邊踩了踩水,就回頭進廟裡看看。
廟中有相當不錯的圖書室,備有不少佛經和講解。我實在懷疑他們的筊杯有做過手腳,我胡亂問了一堆問題,便連著七八個聖筊。有人說,是小鬼在跟我鬧,不必當真。
更往西南方走,途中看到許多整理過的老屋,有些有招牌,卻整區都空無一人,看一看有點心裡發毛。繼續騎,卻愈來愈感覺路怎麼和地圖上畫的不太一樣,結果差點闖進軍事基地!路痴單獨亂闖果然不是很安全。
天后宮裡存放了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碑,是台灣最古老的石碑。身為古都子女,見到歷史如此悠久的此碑卻不得不汗顏……
回頭又亂鑽了一陣,在一大堆空蕩蕩的老厝中間,找到了張雨生和潘安邦紀念館。後頭一點,就是傳說中外婆的澎湖灣。紀念館裡只有幾個人參觀,冷氣卻開得好強。平時我一定是要生氣的,可是在快要被太陽曬融了這個時候,實在沒有心情計較節能……
(原來潘安邦有嚴重的aortic dissection,但最後死因卻寫RCC?不知道可信度如何。)
外頭的陽光已經到了兇惡的地步,我決定再次轉回老街區。加上迷路和胡闖,我實在來來回回太多次了!攤販看到我就一直笑……
找到摸乳巷中一間咖啡廳(Peter’s Café/Hostel),吃了仙人掌千層蛋糕和薰衣草鮮奶茶,休息了大約兩個小時。窗外景色看出去,窄窄的巷子,紅磚的屋頂,很溫馨可愛。
約莫三點再次出發,菊島之星比想像中更乏味,繞了五分鐘就忍不住走了。路上意外遇見忠烈祠(對,是意外,我真的永遠都搞不太清楚我到底在哪裡),走近一看,門卻是鎖著的。臉貼在門上看,香爐已滅,殿中只有一個大牌位而已,很是悽涼。
孔廟就在不遠處。澎湖的孔廟前身是乾隆三十一年(西元1767年)創建的文石書院(文石者,澎之特產也,其石五彩繽紛,文章炳蔚,已石之文而其品人也,故取而為書院名云),是澎湖文教發祥之地,直到日治時期才改為孔廟。翻修得很新很美很令人覺得遺憾,一樣空空蕩蕩的。只有少少幾座牌位,樂器也不全。孔子牌位前寥落幾張准考證似乎是僅有的人氣了。
澎湖的歷史很早,但這樣值得追溯值得探究的地方,古蹟卻不為人所在意,真的令人頗為難過。











孔廟隔壁就是生活博物館,買了學生票進去,意外非常驚艷!
一樓正展著澎湖文學展。澎湖跟台灣本島的嘉義到屏東一帶都來往甚密,澎湖文學跟台灣本島詩社有很大的相關性,也對南台灣的漢學發展影響頗多。樓上館藏相當豐富,解說清楚。展覽品、照片都很細緻!帶過了澎湖一路從新石器時代至今的故事、氣候,和生活樣貌。
時間不早,單獨一個人亂跑的時刻該結束了。返回hostel休息了一陣,和相約的千芮學姊往山水沙灘,踩水、聊天、散步。晚餐在附近的平價海產店解決,坐在陽台,面向海。吹黏膩的海風,嗅溫溫熱熱的海鹹味,結束漫長的一天,卻是澎湖之行的開始。
然後,對,我在澎湖的日子,頭髮都是呈現這種失控的狀態啊。
